发布时间:2025/8/1 14:13:31
浏览次数:次
曾几何时,“三甲医院”“编制医生”“医护铁饭碗”,是无数家庭梦寐以求的归宿。
然而如今,全国范围内的医院裁员、降薪风波越演越烈,甚至波及顶级公立医疗机构,一时间群情激愤,怨声载道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曾经“稳赚不赔”的医疗系统,也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?
医保穿底,财政枯竭
最底层的“燃料”耗尽了
问题的导火索,最直接的解释就是:医保没钱了。
三年疫情让全国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,大量核酸检测、防疫开销,掏空了医保库存。
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,如今面临医疗、教育、养老三座大山齐压顶,早已无力支撑医院继续“吃皇粮”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已高达1.92万亿元,资产负债率接近45%,十年间几乎翻倍。
大量医院靠贷款发工资、靠垫资维持运转,而财政拨款却持续拖欠。换句话说,最大的“金主爸爸”现在自身难保。
“上浮下沉”式裁员
谁在被牺牲?
可笑也可悲的是,被裁掉的并非冗员,而是医院最辛苦的一线医护。
主治医生、合同护士、规培生,一个个被清退,而坐在空调房里喝下午茶的行政人员却稳如泰山。
有评论直言:“你以为的‘瘦身’是砍脂肪,现实却是刮骨吸髓。”
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,5000名员工中有近六成是合同工,医院要自己掏钱养活他们,成本居高不下。
于是最直接的做法,就是裁掉合同制医护,用更廉价的劳务派遣替代,降低绩效奖金,压缩休假,加剧“人少事多”的困境。
医改之困
DRG、集采、限价,一刀切让公立医院活得像民营
所谓“以药养医”已成历史。集采制度压缩了医院通过药品、耗材创收的空间,DRG按病种定额付费机制又限制了每位患者的报销额度。
结果是,病人越多,赔得越狠。你一个复杂病种一住院,科室预算就炸了,医生干脆直接劝退你回家拿点药吃吃算了。
在“提质增效”“财政压缩”的大背景下,医疗行业被迫进入“只许进,不许出”的困局。
诊疗服务价格多年未涨,检查费却在持续下调;医生手术费只能挣辛苦钱,CT、核磁这种原本医院盈利大头的项目,如今也被腰斩,连带着全院绩效直线下滑。
权力的温床
行政冗员、裙带编制和老干部病房
如果你以为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神圣场所,那你可能还没看过他们的编制表。
各类关系户、裙带关系、花式内推充斥管理岗位,所谓“4+4工程”人才一毕业就被塞进医务处、后勤科、宣传部,人人有编制,月月拿全勤,却几乎不碰病人。
更可怕的是老干部病房和定向特护服务,一些离休高干一住ICU就是三五年,几十上百万的费用全部医保兜底,甚至家属还引以为荣地在镜头前说“延续了三年生命”。
而这背后,是无数普通病人望“价”兴叹,拖着病体死撑回家的悲凉现实。
是裁员
还是系统性崩塌的前奏?
这一轮医改的本质,其实是财政能力已经难以维持全民医保这张巨网,而医疗产业又不像制造业可以创造利润。
在此背景下,“降薪裁员”只不过是系统崩盘前的自我修复机制。
有知情人士坦言,许多三甲医院已经实质性破产,靠贷款度日,只有借助医保制度的强制续命。
不妨回头看看“三明模式”,曾被寄予厚望的“医保控费+药品耗材降价”组合拳,如今却也被诟病为“只砍支出,不看结果”,没有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,只是让一线医护的命更苦。
未来的方向
分级诊疗还是医疗私有化?
有专家预测,未来公立医院将分化为三类:顶级三甲转型为科研型医院,承担高精尖任务;中等医院成为教学实训中心,用规培生“批量练手”;而基层医疗机构则沦为低成本、低水平的普惠医疗试验田。
而在市场一侧,私立医院、外资医院逐步放开准入门槛,医疗进入“炒医热”阶段。
你想享受服务?欢迎去高端私立交现金。你想靠医保?请排队、等床位、接受国产耗材和标准化治疗。
看起来,医疗市场化的钟声已经悄然敲响。
1、服务热线:欢迎致电好予服务热线:400-6668-021
2、在线咨询:欢迎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在线咨询
3、在线留言:在线留言预约登记,我们会尽快安排资深的出国专家致电解答,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出国咨询服务
1.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,未经本网允许,不得转载使用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。
2.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 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