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/8/6 14:36:26
浏览次数:次
今年高校招生季最出人意料的新闻之一,就是多所知名高校的医学类专业出现了“爆冷”现象。
不仅是一些“双非”院校,连985、211高校也难以幸免——部分医学类专业不仅录取分数明显下滑,甚至在提前批和本一批连续补录,仍然招不满人。
对于很多家长和考生来说,这几乎是“刷新三观”的一件事。
毕竟,医学在过往是“香饽饽”的存在:社会地位高、稳定、收入可观,还有“治病救人”的光环加持。
那为什么现在突然变得如此“冷”?是考生变了,还是医学变了?
医学门槛高、周期长
不是“冷”,是“吃不消”
要说医学的冷门,是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长、太累、太难熬。
普通本科4+3的本硕连读还算“速成”,若是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,至少要读到博士才能拿到完整的执业医师资格,再加上规培三年,这条路基本要走到30岁才算“出师”。
期间不仅学习压力山大,规培期几乎没有收入,还得面对职称晋升的残酷内卷和医患关系的高压环境。
更现实的是,在“35岁危机”弥漫的社会氛围里,医生的职业生涯不但没有逃过评职称的内卷、单位缩编的焦虑,甚至在大城市想落户也开始有门槛。
当高考志愿面前摆着“学医十年,起薪四千,夜班月夜月”这种说法时,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冷静下来。
即便是高分段学生,也未必愿意把宝贵的分数“押宝”在一条“看不到尽头”的医学路上。
医学不是“职业选择”
而是“人生选择”
很多人选专业,看的是职业,是饭碗;但医学专业,选的是整个人生的轨迹。
一旦决定了这条路,不仅仅是“能不能上班”,更是“能不能值夜班”、“敢不敢碰血”、“愿不愿意连续三十年都在医院熬夜做手术”。
这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代价。
而且,医学专业知识体系庞杂,更新快,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。
医学专业的试卷上从来不允许“蒙对了也算分”,因为未来的你面对的是真人真命,不是选择题。
换句话说,学医不是“走条安全的路”,而是一场拼耐力、拼责任心、拼长期投入的硬仗。
想进来的人少,是因为大家终于意识到,医学不只是“体面”,更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生活方式。
政策导向难敌现实落差
报考热度回不去了?
近几年,国家一直在强调“重视医学教育”“加强医学人才培养”,医学类专业也多次被点名鼓励,但现实却是考生报考热情逐年下降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一些原本爆火的临床医学专业出现投档线断崖式下滑,有的甚至低至一本线徘徊。
其背后,是多年来医疗系统问题的积压:待遇提升缓慢、医疗纠纷频发、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…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择倾向。
再加上疫情三年,医务工作者的辛劳与风险被无限放大,却未能换来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改善,这让很多人心里打了退堂鼓。
一方面是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投入,另一方面是个人层面的“性价比考量”,两者的落差越大,越难吸引真正的人才。
新的“冷思考”
未来的医生从哪里来?
医学专业的“爆冷”,不只是招生季的新闻,更应该成为一个警钟: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、教育体系和医疗制度是否真正为医生这个职业提供了支撑与保障?
如果医学越来越冷,未来我们从哪儿培养出优秀医生?我们靠什么守护全民健康?
眼下的“爆冷”,或许只是医学专业的阵痛期,也可能是一次真正的“洗牌”。
真正热爱医学、愿意付出十年如一日努力的学生,才是医学需要的种子。那些一心追求“短平快”的人,反而不适合这条路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次“爆冷”也许不是坏事。
与其让一堆不知深浅的考生进来再中途逃跑,不如从源头上筛选出真正愿意走下去的那一群人。
让热爱成为唯一的敲门砖
医学永远需要人才,但不能只靠“头脑一热”。
我们不能一边喊着“医学神圣伟大”,一边让医生承受全社会最沉重的压力和最低的回报。
让医学再次“热起来”,前提不是宣传多了,而是让从业者真正过得体面、有尊严、有安全感。
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想学医”不再是一个高风险的决定,而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人生选择。
上一条:县医院,真的快撑不住了
1、服务热线:欢迎致电好予服务热线:400-6668-021
2、在线咨询:欢迎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在线咨询
3、在线留言:在线留言预约登记,我们会尽快安排资深的出国专家致电解答,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出国咨询服务
1.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,未经本网允许,不得转载使用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。
2.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 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删除。